close

儘管世界民主國家均極力調降公民投票年齡,但不可諱言的多是以選票為最終考量,因為選民年齡越輕越易操控。

 

年輕選民較不理性,也容易受同儕影響是顯而易見的,所以他們傾向言辭辛辣、行動出位的候選人;選票集中於同儕認同,而非主動或獨立思考的結果。對於政見內容和可行性、適

當性、長遠性較不重視。是故,本人一向主張調升投票及參選年齡至
23歲~25歲最符合台灣現況(其實也適用於其他國家),至少有以下四大理由:

 

1. 人類的成熟年齡

我們從參舉總統必須40歲以上的規定也可略見端倪。每個人成熟雖有快慢,但古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其一定的道理。40歲只是最低門檻,事實上目前大多數國家元首都遠高於這個

年齡,試想一個掌管國家機器的人如果只有三十歲你會放心嗎?陳水扁用童子軍治國的結果是什麼?希臘的奇普拉斯
41歲當選總理,所言所行荒腔走板搞得全世界不得安寧。

從這裡我們反過去想,按照現代醫學理論,男的要到24歲、女的22歲身心才趨於成熟穩定,那麼讓20歲、18歲的青少年投票選擇代議士甚至國家元首,意義何在?

2. 教育、知識、經驗的積累

除了生理上的成熟度,教育程度、知識多寡、生活經驗都是應被考慮的因素。我們為何要選舉?因為要選出

比我們更有能力、比我們更有服務精神、最能代表我們需要的候選人,而不是投票給為權慾、私利參選的候選人;更不能僅僅因為他的私利恰恰是我的私利就投票給他。基於此,我

們不論從所受的教育、成長的過程或社會歷練中,都能累積一定的對事物的看法,也就不容易道聽途說或惑於華麗的詞彙。

 

3. 歷史教訓

雖然年輕與熱血是推動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動力,但也相對容易使社會動盪、走向極端的禍根。我們從古今中外的學運發展,事後再看看,事實上仍是弊多於利的。而2545歲的人較

25歲以下的年輕人相對穩定,卻也並不乏理念的追求和行動的熱情,這些人才是社會的中堅不是嗎?縱然需要改革難道非得倚賴盲從和衝動的青少年嗎?放諸世界各國哪一國不是

25歲至退休的人創造國計民生?

 

我國近代史中影響較大的當屬五四運動,當時也是以學生為主體,其結果雖然促進了民主自由思潮,但也引進了共產主義左翼思想。而民主自由走了幾十年至今在台灣仍是皮毛;在

大陸則換來三十年的黑暗,今天再經三十年仍未見當時爭取的自由民主。

 

美國六十年代的反戰是由簇擁自由主義的年輕學子掀起的,其結果是不光榮的越戰撤退,反思迄今未曾停歇。

南韓的四一九工人、學生串聯的民主運動,不但未帶來民主,反而讓全斗趁機奪權政變,繼而再引發光州學生暴動以及全斗煥八年的獨裁統治。

日本學運更是乏善可陳,無非是擁抱左派、反政府、反美,結果誕生了赤軍連。如今社會運動在日本可說是負面的意涵。

 

4. 階段性的從屬關係

人生做每件事都有輕重緩急,以大多數人的人生階段來說,六歲入學,十八歲才高中畢業,18歲到22歲不是在大學就是服役或學習一技之長,理當以此為主軸,並維持校園的純淨。

在人生的初級階段,投身政治運動、社會運動明顯是太嫩了。大陸文革煽動年輕人造反,結果全國民不聊生,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,當年義無反顧的紅衛兵鮮少不後悔和憤怒受騙

的。

 

我不反對年輕人從事政治活動,但反對在學或太年輕的人擁有投票權。年輕人關心社會、國家是好事,對公民議題發聲亦可鼓勵,但應僅限於此,其階段性任務是認識和學習,不

是”要求或索取”。在心智都懵懂的時候去投票,究竟能發揮選賢與能的功效,還是白白製造機會被政客利用?答案不言可喻!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靈光一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